首页 > 资讯 > > > 正文
快看:「“望闻问切”上海车展④」燃油车还有明天吗?
发布时间:2023-04-16 17:49:56   来源:懂车帝  
威朗最低售价:8.39万起最高降价:4.5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.59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20万车友热议二手车3.82万起 | 541辆

作者:王珊珊

当前,站在新能源不断持续推向纵深的节点上,看衰燃油车的言论不绝于耳,甚至认为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就是几年的事情。但有更多的声音质疑,只靠纯电动汽车真的能挑起未来汽车的“大梁”么?

油车必须与时俱进


(相关资料图)

碳中和是人类的终极目标,但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,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二者存在竞争关系,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。

从汽车发展层面来看,燃油车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,经过了市场的重重考验,无论产品技术还是体量规模都相对成熟。

凯美瑞最低售价:15.38万起最高降价:2.6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.87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56万车友热议二手车2.70万起 | 1552辆

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中,传统燃油车品牌俨然是一个庞大的队伍。据了解,在当下在燃油车的种类中,传统乘用车占比达到了77.6%;85%以上的家庭首辆用车仍为燃油车型;从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来看,全国仅一二线城市达到了30%左右。

另据市场预测,2023年燃油车仍将拥有近70%的占有率,这意味着近七成消费者仍旧倾向于选择燃油车。至少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中,传统燃油车还将继续主导整个汽车市场。

如果它们贸然“抽身”,不仅将对企业的自身经营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,而且对于市场发展而言,势必会产生市场空缺。

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,预计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,至于具体的燃油车退市时间表,仍处于研究阶段中,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燃油车退出的预期是相对保守的。

前不久,由寰球汽车集团主办的“交融·共生——中国汽车发展趋势论坛”在北京召开,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展开了激烈的探讨。

“油车必须做出改变,必须与时俱进。”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看来,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节油化进程。高油价与DM-i导致消费者对省油特别重视,没有用电场景的客户,需要省油的车,就是HEV等的机会市场。关键是价格,取决于销量与效益的平衡。

性价比层面,过去一个月发生的燃油车降价大潮,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燃油车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。

技术层面,混动路线不仅在性能上接近燃油车,可以实现多场景使用,成了传统车企转型过渡发展的首选。目前,长安、长城、吉利等自主品牌已经相继完成了在混动技术上的提前布局。

电车不可能无限增长

电动化作为当前汽车市场的重要关注点,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全力布局,通过技术升级、产品研发、服务改善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。

不可忽视的是,纯电动汽车在过去几年的迅速扩展中,其市场规模已经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。

2022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.7万辆,同比增长93.4%;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536.5万辆,同比增长81.6%。其中,纯电动汽车2022年的市场份额为1/4,相比2021年有所下降;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份额却有所增长,达到了24%。

从纯电动汽车产品角度看,一方面基于纯电动汽车的产品特性,低温、高寒等地区无法正常使用,存在着地域性限制;另一方面,纯电动汽车的使用需要以完善的充电设备为前提,使得应用场景有所局限。在种种限制条件下,纯电动汽车热度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
从资源角度来看,新能源车产业的兴起首先是为了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,减少传统燃油车的石油使用量。但如果全部进行电动化,那对于锂、钴等稀有金属资源又是另一项挑战。

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一定节点上,如果想要通过抑制传统汽车消费继续增强能源安全,就要付出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下降的代价,这是不可取的。相关研究表明,当合成燃料、清洁燃料等各种方式共同支持汽车产业发展,且规模达到5到6亿辆时,这对于各项资源的运行是最安全的。

相比之下,油车是个广泛的概念,包括油车、酒精汽油、合成燃料、HEV、氢动力等,可以凭借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细分市场领域形成有效竞争力。

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,汽车路线的发展,技术的升级都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、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,“一切都按照行业趋势变化平稳发展。”

人汽观察:

不难发现,在汽车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基于市场环境和应用场景中,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存在价值和规模作用都是不同的,更是无法替代的,这就需要整个行业走共生发展之路。

电动车有电动车的优势,燃油车有燃油车的优势,两者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有较大的市场空间。未来汽车市场一定是多种能源方式并存的,而新能源汽车和油车传统车的关系,是相互竞争,更是交融共生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@  2015-2023 今日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